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动态 >
行业动态

玉米品种审定标准

时间:2014-09-13  来源:中国种业信息网  作者:佚名  点击:


 

总  则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品种审定的术语与定义、内容与依据、审定指标和评判规则等。
    本标准适用于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品种审定。
2  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与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  品种  variety
    品种是指经过人工选育或者发现并经过改良,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一致,遗传性状相对稳定的植物群体。
2.2  对照品种 control variety
    对照品种是同一生态类型区同期生产上推广应用的已审定品种,具备良好的代表性。
2.3 特征特性  character
    品种的植物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包括基本特征特性、生育期、主要农艺性状等。
2.4  丰产性 yield ability
    品种的产量表现,以品种在试验中比对照品种增产的百分率及差异显著性表示。
    当区域试验对照品种产量低于所有品种产量平均值时,应逐点采用相应点的参试品种(含对照)平均值进行产量比较。
2.5  稳产性 yield stability
    品种产量的稳定性,即品种在地点间和年际间试验中相对于对照品种产量的变化程度。以品种在试验中比对照品种增   产点次占汇总试验点总数的比例进行评价。
2.6  适应性 adaptability
    品种对环境的综合适应能力,以品种在试验中比对照品种增产试验点的比例进行评价。
2.7 抗逆性  stress resistance
    品种对生物和非生物逆境的抵御或忍耐能力,包括抗病性、抗虫性、抗旱性、抗寒性、抗倒性等。
2.8  品质 quality
    品种的营养品质、商品品质以及与加工品质有关的性状。
2.9  生育期 maturity
   品种从出苗到成熟的时间。
2.10  特异性 distinctness
    申请审定品种应当明显区别于已受理或审定通过的品种。
2.11  一致性 uniformity
    申请审定品种经过繁殖,除可以预见的变异外,其相关的特征或者特性一致。
2.12  稳定性  stability
    申请审定品种经过反复繁殖后或者在特定繁殖周期结束时,其相关的特征或者特性保持不变。
3  内容与依据
3.1   审定内容
    品种的特征特性、生育期、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抗逆性、品质、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等。
3.2  审定依据

3.2.1  特征特性、生育期
    以区域试验、生产试验调查记载结果和DUS测试结果为主要依据,并参考申请审定时提供的材料。
3.2.2  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
    以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结果为主要依据。
3.2.3  抗逆性、品质
    以品种审定委员会指定机构的鉴定、检测结果为主要依据。
3.2.4  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
   以DUS测试结果和品种审定委员会指定机构DNA指纹鉴定结果为主要依据。
3.2.5  品种田间试验表现
    申请审定品种在区域试验、生产试验、DUS测试田间表现,包括田间抗逆性、一致性、特征特性等。
4 评判规则
4.1  符合审定标准,且经品种审定委员会专业委员会投票表决,赞成票数达到法定票数的品种通过初审。
4.2  特殊类型品种,由各专业委员会参照本标准进行初审。
4.3  品种审定委员会认为有重大缺陷的品种不予审定。
5  其他
5.1  根据主要农作物生产、育种、种业发展变化等实际情况,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可适时对本标准进行修订。
5.2  本标准由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负责解释。
5.3  本标准自2014年8月28日起实施。
玉米品种主要指标
 
1  普通玉米
1.1  丰产性、稳产性
    每年区域试验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5.0%(或比参试品种产量平均值增产≥3.0%),生产试验比对照品种增产≥3.0%。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增产试验点比例≥70%。
适宜机械化收获的普通玉米,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0.0%。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增产试验点比例≥50%。
1.2  抗倒性
    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倒伏倒折率之和≤8.0%,且倒伏倒折率之和≥10.0%的点次比例≤20%。
适宜机械化收获的普通玉米,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倒伏倒折率之和≤3.0%。
1.3  品质
    容重≥710克/升,粗淀粉含量(干基)≥69.0%,粗蛋白含量(干基)≥8.0%,粗脂肪含量(干基)≥3.0%。
1.4  抗病性
1.4.1  东北华北春玉米区、东北中熟春玉米区、东北早熟春玉米区、极早熟春玉米区
    丝黑穗病在所有试点的平均田间自然发病株率≤3.0%,单点发病株率≤15.0%,发病株率5%~15%的试点比率≤10.0%,田间人工接种发病株率≤25.0%;大斑病和茎腐病(极早熟春玉米区大斑病)田间人工接种或自然发病非高感。
1.4.2  西北春玉米区
    茎腐病田间人工接种或自然发病非高感。
1.4.3  黄淮海夏玉米区
    小斑病和茎腐病田间人工接种或自然发病非高感。
1.4.4  西南玉米区
    纹枯病、穗腐病、大斑病和丝黑穗病田间人工接种或自然发病非高感。
1.4.5  东南玉米区
    纹枯病、茎腐病田间人工接种或自然发病非高感。
1.5  生育期
1.5.1  东北华北春玉米区、东北中熟春玉米区、东北早熟春玉米区、极早熟春玉米区、西北春玉米区
    每年区域试验生育期比对照品种晚熟≤2.0天。
1.5.2  黄淮海夏玉米区
    每年区域试验生育期平均比对照品种晚熟≤3.0天。
    适宜机械化收获的普通玉米,每年区域试验生育期比对照品种早熟≥2.0天。收获时籽粒含水量≤25%,穗位整齐,苞叶松紧适中;亩适宜密度≥4500株。
2  高淀粉玉米、糯玉米(干籽粒)、高油玉米、高赖氨酸玉米
2.1  丰产性、稳产性
2.1.1  对照品种为同类型品种
    每年区域试验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5.0%(或比参试品种产量平均值增产≥3.0%),生产试验比对照品种增产≥3.0%。
    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增产试验点比例≥70%。
2.1.1.2  对照品种为普通玉米
    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产量比对照品种减产≤3.0%。
    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比对照品种减产≤3.0%的试验点比例≤50%。
2.2  抗倒性
    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倒伏倒折率之和≤10.0%。
2.3  品质
2.3.1  高淀粉玉米
    粗淀粉(干基)含量≥75.0%。
2.3.2  糯玉米(干籽粒)
    粗淀粉含量(干基)≥69.0%,支链淀粉(干基)占粗淀粉总量比率≥97.0%。
2.3.3  高油玉米
    粗脂肪(干基)含量≥7.5%。
2.3.4  高赖氨酸玉米
    赖氨酸(干基)含量≥0.4%。
    在上述基础上,品质比同类型对照品种每提高一个等级,增产幅度可以降低3个百分点。
2.4  抗病性
2.4.1  东北华北春玉米区、东北中熟春玉米区、东北早熟春玉米区、极早熟春玉米区
    丝黑穗病在所有试点的平均田间自然发病株率≤3.0%,单点发病株率≤15.0%,发病株率5%-15%的试点比率≤10.0%,田间人工接种发病株率≤25.0%;大斑病和茎腐病(极早熟春玉米区大斑病)田间人工接种或自然发病非高感。
2.4.2  西北春玉米区
    茎腐病田间人工接种或自然发病非高感。
2.4.3  黄淮海夏玉米区
    小斑病和茎腐病田间人工接种或自然发病非高感。
2.4.4  西南玉米区
    纹枯病、穗腐病、大斑病和丝黑穗病田间人工接种或自然发病非高感。
2.4.5  东南玉米区
    纹枯病、茎腐病田间人工接种或自然发病非高感。
2.5  生育期
2.5.1  东北华北春玉米区、东北中熟春玉米区、东北早熟春玉米区、极早熟春玉米区、西北春玉米区
    每年区域试验生育期比对照品种晚熟≤2.0天。
2.5.2  黄淮海夏玉米区
    每年区域试验生育期平均比对照品种晚熟≤3.0天。
3  鲜食甜玉米、糯玉米
3.1  丰产性、稳产性
3.1.1  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评分之和与对照品种(85分)相当(84.1-85.9分)
    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鲜穗产量平均比对照品种增产≥5.0%。
    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增产试验点比例≥60%。
    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评分之和与对照品种相当,且比对照品种早熟≥5.0天的品种,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鲜穗产量平均比对照品种减产≤20.0%;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增产试验点比例≥20%。
3.1.2  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评分之和优于对照品种(86.0-87.9分)
    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鲜穗产量平均比对照品种减产≤5.0%。
    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增产试验点比例≥40%。
3.1.3  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之和明显优于对照品种(88.0-89.9分)
    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鲜穗产量平均比对照品种减产≤10.0%。
    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增产试验点比例≥20%。
3.1.4  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评分之和≥90分
    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鲜穗产量平均比对照品种减产≤15.0%。
    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增产试验点比例≥20%。
3.2  抗倒性
    每年平均倒伏倒折率之和≤10.0%。
3.3  品质
3.3.1  甜玉米
    可溶性总糖含量≥10.0%;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评分之和≥84.1分。
3.3.2  糯玉米(干籽粒)
    一般类型:直链淀粉(干基)占粗淀粉总量比率≤3.0%;
    甜加糯型(同一果穗上同时存在甜和糯两种类型籽粒,属糯玉米中的一种特殊类型):直链淀粉(干基)占粗淀粉总量比率<10.0%。
    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评分之和≥84.1分。
3.4  抗病性
3.4.1  东北华北春玉米区
    丝黑穗病所有试点平均,田间自然发病株率≤3.0%,单点发病株率≤15.0%,发病株率5%~15%的试点比率≤10.0%,田间人工接种发病株率≤25.0%。
3.4.2  黄淮海夏玉米区
    瘤黑粉病田间人工接种或自然发病非高感。
3.4.3  西南玉米区
    纹枯病田间人工接种或自然发病非高感。
3.4.4  东南玉米区
    纹枯病田间人工接种或自然发病非高感。
3.5  生育期
与对照品种相当。
4  青贮玉米
4.1  丰产性、稳产性
    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生物产量平均比对照品种增产≥5.0%。
    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增产试验点比例≥70%。
4.2  抗倒性
    每年平均倒伏倒折率之和≤10.0%。
4.3  品质
    整株中性洗涤纤维含量≤55%、酸性洗涤纤维含量≤29%、粗蛋白含量≥7%、淀粉含量≥15%。
4.4  抗病性
4.4.1  北方春玉米区
    丝黑穗病所有试点平均,田间自然发病株率≤3.0%,单点田间自然发病株率≤8.0%,田间人工接种发病株率≤20.0%。
大斑病田间人工接种或自然发病非高感。
4.4.2  黄淮海夏玉米区
    茎腐病、小斑病田间人工接种或自然发病非高感。
4.4.3  南方玉米区
    茎腐病、纹枯病田间人工接种或自然发病非高感。
5  爆裂玉米
5.1  丰产性、稳产性
5.1.1  膨化倍数≥25、爆花率≥95%的品种
    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3.0%,增产试验点比例≥60%。
5.1.2  膨化倍数≥30、爆花率≥98%的品种
    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0.0%,增产试验点比例≥50%。
5.2  抗倒性
    每年平均倒伏倒折率之和≤10%。
5.3  抗病性
    丝黑穗病所有试点平均,田间自然发病株率≤3.0%,单点发病株率≤15.0%,发病株率5%~15%的试点比率≤10.0%,田间人工接种发病株率≤25.0%。
5.4  生育期
    每年区域试验,生育期比对照品种晚熟≤3.0天。


 
附录A:玉米病害鉴定种类
 
A.1  普通玉米、高油玉米、高淀粉玉米、糯玉米(干籽粒)、高赖氨酸玉米
A.1.1  东北华北春玉米区、东北中熟春玉米区、东北早熟春玉米区、极早熟春玉米区
    大斑病、茎腐病、丝黑穗病、穗腐病、灰斑病。
A.1.2  西北春玉米区
    茎腐病、大斑病、穗腐病、丝黑穗病。
A.1.3  黄淮海夏玉米区
    小斑病、茎腐病、穗腐病、弯孢叶斑病、瘤黑粉病、粗缩病。
A.1.4  西南玉米区
    纹枯病、穗腐病、丝黑穗病、大斑病、小斑病、茎腐病。
A.1.5  东南玉米区
    纹枯病、茎腐病、大斑病、小斑病、穗腐病。
A.2  鲜食甜玉米、糯玉米
A.2.1  东北华北春玉米区
    丝黑穗病、大斑病。
A.2.2  黄淮海夏玉米区
    矮花叶病、小斑病、茎腐病、瘤黑粉病。
A.2.3  西南玉米区
    纹枯病、小斑病。
A.2.4  东南玉米区
    纹枯病、小斑病、茎腐病。
A.3  青贮玉米
    丝黑穗病、大斑病、小斑病、弯孢叶斑病、纹枯病。
A.4  爆裂玉米
    丝黑穗病、大斑病、小斑病。
附录B:玉米品质检测项目
 
B.1  普通玉米、高油玉米、高淀粉玉米、高赖氨酸玉米
    容重、粗淀粉(干基)、粗脂肪(干基)、粗蛋白质(干基)、赖氨酸(干基)。
B.2  糯玉米(干籽粒)
    容重、粗淀粉(干基)、粗脂肪(干基)、粗蛋白质(干基)、赖氨酸(干基)、直链淀粉(干基)。
B.3  鲜食甜玉米、糯玉米
B.3.1  甜玉米
    可溶性总糖、外观品质、蒸煮品质。
B.3.2  糯玉米
    直链淀粉、外观品质、蒸煮品质。
B.4  青贮玉米
    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淀粉、粗蛋白质。
B.5  爆裂玉米
    膨化倍数、爆花率。
 

 
 

上一篇: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在全国现代种业发展工作会     下一篇:《甘肃省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

甘肃种业信息网 |  中国种业信息网 |  甘肃农业信息网 |  中国农业部 |  中国种子网 |  甘肃条山农工商(集团)有限 |  申请链接

@2010 甘肃农垦良种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地址:甘肃省景泰县一条山镇泰玉路238号

电话:13884208427   陇ICP备20002227号-1   甘公网安备62042302000148号

XML 地图